哈佛教授劝学生:不要总看短期得失,接触中国才能给你们带来优势_环球速看料
2023-04-17 16:57:40 凤凰网

当地时间4月7日-9日,第二十六届哈佛中国论坛在美国哈佛大学举行,《与世界对话》作为本届论坛的战略传播伙伴。在论坛上,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历史学教授、前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Michael Szonyi)致辞。

他表示,论坛今年的主题非常切合当下国际局势。在中美关系出现变化的时代,“寻求一致”这一主题显得至关重要。面对未知的双边关系前景,他向中美两国青年学生提出了继续寻求一致的三点理由:为人类带来深远福祉;为两国带来相互沟通,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以下是宋怡明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同学,先生们、女士们,大家晚上好!欢迎各位参加第二十六届哈佛中国论坛。刚才Ross给了我丰富的介绍,去年我卸任中心主任后,已经是个离休老干部,所以我可以随随便便、比较自由地跟大家说话。

哈佛中国论坛是完全由学生主导、学生组织的活动,每年的论坛都举办得非常精彩,即便是在疫情艰难时期也没有停办,今天又看到这么多嘉宾齐聚一堂真的很激动。很显然,我们的论坛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今年论坛的主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寻求一致”,正好切合当前的国际形势。我不想对此主题直接发表评论,因为我不是企业家、商人和科学家,虽然平时也有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建言献策,但也不是政策制定者,我只是一个搞教育的。平时我经常与极其优秀的学生共事,包括在哈佛和中国的一些学校,从中获得了很多成就感。作为一名战略顾问,我经常与这些出类拔萃的学生一同在学术和专业领域攻坚克难,今天我想简短地讲一讲这些经历。

二十六年前,哈佛有一群睿智而又充满前瞻思维的中国学生在此创立了哈佛中国论坛,致力于针对中国存在的挑战、趋势和难题开展建设性探讨。当时人们对中美关系的前景充满乐观,普遍认为中美关系将会越来越好。哈佛中国论坛的创始人和参与者很早就看到发展的过程中蕴含的各种机会,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专业研究来说。自那以后哈佛中国论坛的发展状况我并不十分清楚,但我当时也经常告诉我的中国朋友,我自己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年代出生和长大的,那个年代与中国的交流让我在学术上和个人发展上都获益匪浅。

然而今日,两国关系已经完全不同,哈佛中国论坛当初创立时的许多预期如今也成了未知数。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我发自内心地认为,当前的这些困难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重写中美关系的历史。现在美国有许多人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建设性接触政策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我想问他们,中国如果仍然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融入国际市场的的欠发达国家,对美国来说真的更好吗?刚才的几张片子应该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而对那些不断强调美国在围堵、破坏中国崛起进程的人,我想请他们想一想美国市场、美国投资对中国发挥的作用,美国为中国的那些邻国提供安全保证才让他们敢于向中国开放市场,进而有了中国过去四十年取得的惊人发展。

当然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今天现实状况有了变化,许多演讲者已经提到,中美关系中的许多冲突是由于结构性问题所致。大家应该也都认同,就算不是国际专业也能够明白,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与当下的世界超级大国必然会有紧张的关系,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无法塑造中美两国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要寻求一致?这一点要讲清楚。过去这些年里有许多学生经常找我辅导,现在你们就站在我的面前,对中美关系前景一片愁云惨雾,甚至考虑放弃自己在这方面的未来规划以及许多发展机会,觉得把精力投入到其他国家只会成为个人发展的负担。对此,我想给包括你们在内的很多年轻人三点继续寻求一致的理由:

今天许多演讲者提到的国际局势是在不断变化的,包括外交政策。疫情可能导致国际面对面的交往减少,各方的一致性也在降低。虽然这并不是中美两国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但会为建立稳定关系、化解危机,围绕全球重大议题开展双边合作造成阻碍,比如气候变化和公众健康,所以寻求一致的理由之一就是能够为人类带来深远的福祉。

无论向好向坏,中美关系始终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作为美国人需要了解中国人,作为中国人也需要了解美国人。我希望大家能够投身于为中美两国寻求一致的事业。

就算当下局势不容乐观,甚至不断恶化,与太平洋另一端那个国家的同仁增加接触、寻求一致仍然是对你们的个人发展有利的。这里我要感谢Hank Paulson,上周我在一场私下会议提出过这个问题,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也没什么关系。Hank Paulson说过无视人性能够带来竞争优势,你们许多人现在给自己的规划其实并不适合你们自己。要是你们国外的同仁都停止和你们接触了,可以考虑去那个国家研修,因为寻求一致的确可以给你们带来竞争优势,不要总是考虑短期得失。

作为学者,我自己没有多少钱,但我打算下一个学年到中国厦门开展研究,美国的朋友可以去那里找我,中国的朋友可以等着我过去。

有一个观点我已经在哈佛中国论坛上讲过了很多遍,但面对当下的困境,值得再强调一下。过去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有媒体让我就中美关系发表评论,我希望大家不要把中美关系看成一种抽象的、单边的关系,而是多边的、实质性的关系,应该在个人层面寻找更多一致。在座的各位,你们每个人都代表着中美关系。几年前我第一次发表这个观点时,我所讲的更多的是如何在个人层面为中美关系做出贡献,而在这一特殊时期,为双边关系做出贡献有了新的定义。你们许多人的动力可能都来自于这种跨国关系能够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更好的职业发展、更大的市场机会,但我认为应该有更多哈佛中国论坛这样的拓展个人关系的平台。

最后告诉大家,这次的讲稿没有一句是ChatGPT创造的!欢迎大家来到波士顿,来到哈佛,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