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哲学园 以“物演新论”(含《物演通论》、生存结构论、群团化分工论)为底层思想系统,以生命起源、意识起源、社会起源,以及物演美学、中国新哲学为拓展的东岳哲学2.0时代“桡哲学园”正式开启!
编辑丨杨宏
前言:
(资料图)
研究“物演哲学思想”的人或许都曾深思过一个问题,那就是研究“物演思想”有什么用?
或许,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答案,可能都没有对错。
但是,如果纯粹将“物演思想”作为一种类似精神安慰的“宗教”,或者纯粹保守的传承,以及将“物演思想”直接硬接到经验层面、实用层面的技术技能等直接运用的领域,那一定是极为错误的!
所以, “物演哲学思想”的真正前途在于“基础理论”,包括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基础学科,即基于“物演思想”可以推动这些基础学科的革新,这才是“物演思想”最大的前途 。
而《物演美学论》是物演思想下沉到各个基础学科的一画开天之作,是基于王东岳先生《物演通论》和桡哲老师“生存结构论”、“群团化分工论”的哲学底层思想,融合在“美学”领域所创作的第一本书。
读者可将其理解为物演思想开启未来新大门的一个起点或范式,而基于这个起点或范式或许可以给你提供更多领域的思绪方向和土壤,你借此即可窥见一脉完善、系统的哲学思想究竟能有多大的潜能或影响力。
其后,我们还将陆续推出物演新论思想在 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 等相关著述。
“美”为何产生?(上)
“美”为何产生?这一问题未答之前业也提示:
A.如果“存在”皆为“绝对存在”,是断然不需要有任何需求的,而“美”存在本身是必然指向某种需求的。
B.如果“美”没有实现“动物”或“人”的存续或存在效用,“美”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或价值。
上述内涵无非有两个指向:
其一是主体何须追问“美”?即是说,如果主体需要追问“美”,这就必然蕴含着主体本身是相对存在,而且有着某种前提性的缺失,否则他为何耗费心力、脑力去追问深究那个相对没有“实际用途”的“美”?
其二就是在问“美”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即是说,如果纯粹没有实现“存续或求存”的效用,那么“美”于主体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关于前者,其实是一个有关自然哲学论和精神哲学论来探讨主体的缺失以及随着物演的发生,其需求不断增加的问题。
而谈及自然哲学论和精神哲学论
王东岳先生用了一整本《物演通论》对“递弱代偿”的自然哲学论和精神哲学论模型进行了一个严谨逻辑论证。
由此,你就可了然任何存在本身是有的先天缺陷的,必然要借助对应的各类方式或要素去实现自身的存在或存续。
若要严谨细致,读者可回观王东岳先生原著《物演通论》。
【 在此,引用《中国新哲学》中对王东岳先生系统论证递弱存在论模型的简约整理:
1、第八章对存在效价的两项假设。
假设1:宇宙的那个本原存在,一开始就有一个自身存在效价不足的本性与存在同在。
假设2:宇宙的那些后衍性存在终于都不能将自身得以存在的那个存在效价丢光。
2、两项定理和两项命题。第十章,基于假设而确定的定理和命题
基于存在效价假设的两项基本定理:
(1)物质必然不灭;(2)物质必然衍动。
3、基于基本定理的命题:
A.抽象的存在是绝对的、不灭的、永恒的。即抽象的总体存在之存在效价或存在度是绝对的、守恒的,不能增多也不能减少的。
B.具体的存在是相对的、自逝的、流变的,即具体的个别存在之存在效价或存在度是相对的、分有的,可能偏多也可能偏少的
4、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对趋降“递弱”的分布证明。
因为,既然得出一切存在都是“相对存在”,那么相对存在的存在度或稳定度是由弱到强,还是由强到弱,在物演通论第十一章给出了答案,并在第十二章给出了现代大信息量的证明,最终得出,存在趋弱。
也就是说,从“基本”粒子、亚原子粒子、原子、分子、再到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再到人类,其物类整体质量、整体生存时效、整体存在的稳定性等的都是趋弱的。
而且也正是因为其存在度趋弱,所以越是后衍的存在就越需要更多、更复杂的代偿属性来维护其自身的稳定存在。
譬如,人类为什么比自然界的一切万物其最复杂,感知能力最强,能动性最高,就是因为人类残弱的载体需要这些强大的属性来维系自己的存在。
5、结论:自然存在度递弱的六大分布趋势:
a.相对量度递减。b.相对时度递短。c.衍存条件递繁。d.存变速率递增。e.“自在”存态递失。f.“自为”存态递强。
6、对代偿的证明。弱化趋势既已证明,万物若能稳定存在,代偿必然随之呈现,这就伴随愈为复杂的代偿效应,后文详述。
由此可见,物演通论是建立在精密逻辑的假设证明系统之上,在逻辑上是一环扣一环的推理论证。 】
综上,存在皆为相对存在,而且存在是弱化演化。
于是,越是后衍残弱的存在就需要越多的“依存条件”,但能满足所需的“依存条件”是极少的,这就要求越是后衍的存在就越需要对应的方式来获取足够所需的“依存条件”,以及化解过度的“求取意志”。
关于后者, 其实是一个有关“美”有用还是无用的问题 。
“美”有用还是无用?如果不从“美”的根源来谈及“美”,而从表浅的实际操作或运用来说,那么“美”或“美学”、“艺术”就是无用的。
因为,一般对“有用”的理解前提是,必须能直接解决“物质基础”的自然资源获取、转化和加工以及解决种内关系等现实问题。
譬如,具体的农业、工业技术、教育、经济等直接关系“生存资源”或“实际生存”相关的问题。
以此来看,美学、“艺术”着然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正如在鲍桑葵的《美学史》中所写:“人们常说,艺术是无用的,于是在类似的意义上来看,美学也是无用的”。】
但话说回来。
倘若美学、艺术真如鲍桑葵所言,是真正的一无所用。
那么,为何人类几千年历史都有着美学、艺术的身影?而且,你也无法解释有人为何费尽心力去追求“美”?
由此来看,美学、艺术绝不是没有任何用处,只是它的实在效用并非是在直接解决自然资源获取、转化和加工以及解决种内关系等现实问题,即在一般所谓的“实在效用”的角度上没有用处罢了。
否则,这个纯粹“一无所用”的“玩意儿”,必然早已如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的,人类存在的大概600多种古文明,乃至无数的个别文化、技术工艺,最终都消逝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
其根本就在于无法更有效的维护其主流群体的存在和存续。
本文摘自桡哲著《物演美学论》
《物演美学论》获取链接如下: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00275392564052517/